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良性互动打破政府“稻草人”症結

发布时间:2014-10-17 16:04:47


    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保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改革举措频出,引来公众点赞。日前全国3281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公布,被誉为法院系统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进展,更是推进司法公开的一个重要举措,以致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在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例会制度5周年活动上乐观地说:“媒体可以打打电话替我们查查岗。”(据《人民日报》)

    当下,中国社会的媒体生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渐发达的网络给大众提供了越来越多了解信息的渠道。过去,依靠官方媒体了解信息的情形已不复存在,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常态化。通过新闻发言人的披露,公众得以了解到政府运作的诸多重要信息,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政策方面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府的责任意识,从而在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然而,从目前新闻发言人推行过程中来看,一些政府所谓的“发言人”,面对媒体动辄“推挡压”、“无可奉告”或者干脆玩失踪,“不想说就不说”的现象持续蔓延。在大众眼中,真实的政府发言人要么消极“发言”、选择性“发言”,要么名为“发言”实则“封堵”,不仅不能消除来自社会各界的种种质疑,还会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不发声的发言人何以称作“发言人”?过多的隐瞒只会让媒体和网民质疑声声,延误最佳的信息发布时间。所以,与其“不说”,还不如“及时说真话”。新闻发言人的技巧、形象,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执政为民的思想。否则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也只是花瓶而已。

    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想打破“不发声”的症结。首先,要掌握更专业、更娴熟的处事应变技巧,面对突发事件,既要做到对所发布内容了然于胸,也要时刻掌控媒体乃至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其次,增强政府职能公开性,切实推动本单位、本部门的信息公开进程,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诉求;再次,加强制度建设新闻发言人不仅仅是“一个人在战斗”,而应该是一个相对比较完备的制度。只有以制度的力量来保障发言人的权益,允许新闻发言人说错话,才能消除新闻发言人“不愿说、不敢说”乃至“不知道说些什么”的焦虑。

    政民沟通要零距离。“稻草人”举措无疑不利于消弥谣言之传播,对来自新闻公民的质疑问难,政府只有积极回应才是面对公众舆情时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龙亭法院 陈磊    

文章出处: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闭窗口

您是第 9137287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