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朦胧薄雾织,岸柳静垂鸟轻啼。
三番欲觅西子最,羞面半遮听雨时。
——题雨中西湖
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杭州西湖了,只记得前几次在春、夏、秋季都曾来过,并且总是阳光明媚,游人如织,热热闹闹的。虽然数次到西湖,心中却总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似乎在这里只看到湖边的美景、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缺少了我心中想要找到的某种东西。此番携妻子、儿子却是在冬季来的,尤其令人不爽的是,一路上天气晴好,却在火车将要抵达杭州时,下起了小雨。也罢,虽说天公不作美,既来之,则安之,西湖总还是要再游的,说不定在这寒意袭人、小雨萧瑟之中倒能够寻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呢。
擎着两把雨伞,挎妻携子,款款漫步于雨雾蔼蔼的西湖岸边,还真别有一番风味呢。跨过断桥沿苏堤一路悠闲地踱着,静静的雨中漫步苏堤,雨打花草轻奏出悦耳而富于节奏的嗒嗒声,令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东坡先生那流芳百世的千古佳句“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若不是走在苏堤之上,谁能想到才华横溢的苏大才子在杭州执政时,竟然会在这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的西子湖上,留下了与其诗词同样著名、泽被后世的惠民工程呢。这究竟是苏老夫子当年刻意而为,欲与其诗词一并流芳千古,还是无意之中又为西湖添上了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亮丽风景呢?!
不觉间已走近了斐名中外的西泠印社。印社的门小小的,匾额同样也是小小的,以至于你不经意间便会将它忽略而走了过去。但当你踏进西泠那小小的门庭之后,便会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深藏着一座小山。整个印社依山而建,曲径逥廊、苍松掩映、塔阁层叠、溪泉叮咚,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境。而它的扬名其实并不在于其仙境般的美景,这里曾经有吴昌硕、丁敬、赵叔儒、王褆、沙孟海……艺术巨匠汇集于此,他们在这依山傍水的田园胜景中描绘出了另一番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仙境,从而引领世界书法、篆刻艺术的潮流百余年。我惊叹于这极不起眼的小小门庭之内所包容的极为和谐统一的两番胜景,正基于此,西湖之中又平添了一处文化艺术的圣殿,以至于在百余年间,使全球的书法、篆刻艺术惟西泠的马首是瞻,成为文人雅士、艺术大师们所心驰神往的人间仙界。
慢慢地沿西湖岸边闲庭信步,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艺术芬芳的历史遗迹扑面而来,不绝于目。
出污泥而不染的江南才女苏小小的墓亭赫然矗立于湖边,恰似一朵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荷花。千余年前的一个青楼花巷的风尘女子,竟能令后世多少道风仙骨的文人才子们为之倾倒,为之而留下千古传诵的诗词佳句,自是有一番深刻道理的。“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这幅苏小小墓前的楹联,应是对她人格的恰当写照。我想不仅仅是对她闭月羞花的娇颜和她病殁于十九岁花季的惋惜,也不仅仅是她琴棋诗书的绝代才艺,更重要的是她一个纤纤弱女子,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对封建、污浊的社会风气的叛逆和反抗的精神,才使得后世的无数英雄竞相为之折腰。西湖南岸重建的雷峰塔默默地立于雨幕之中,远远地望着它,便令人不禁想起又一个女子——白娘子凄婉哀怨的悲歌。西面远处苍茫逶迤、若隐若现于雨雾之中的便是孤山了。曾几何时,有个叫林和靖的傲骨文人隐居于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恬淡出尘、修身养性,梅妻鹤子自此便成为道风仙骨的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想必林老夫子早已在这里修道成仙,只留下一种精神,永远地溶入了孤山之中,并永远地和孤山一起默默地、淡然地俯视着其脚下的凡夫俗子们。
雨,丝丝缕缕,漫不经意地飘着,还颇有些不肯将息的意思。不知不觉时至午后,整个景区也已游历过半。回头望去,这边的苏堤显得开阔、宽敞,雨中游人三三两两,撑着朵朵花团似的各色雨伞,悠闲地飘移于夹道的花坛之间,别有一番韵味。远望断桥,虽没了雪景,然而雨中的断桥笼罩着一层轻纱,缓缓弓起她线条优美的桥身,水中映衬出她若隐若现的倒影,小雨轻轻地撒落于水面,那桥的倒影仿佛是由大自然特意打上的马赛克般,更显出了她的朦胧美。白堤之上则是另一番景色。虽说是冬季,可岸边的大树依然高擎着郁郁葱葱的华盖,把整个白堤掩映得如大森林中蜿蜒的小道,稀稀落落的游人点缀其中,更衬托出一片肃穆、幽深的意境。更为难得和有趣的是,间或有几只松鼠从树上悄然溜下,支起它灵敏的耳朵,圆睁着机警的眼睛,在草丛中跳来跳去地觅食,发现了一只坚果,便用它小手般的前爪捧起果子送到嘴里,令游人能够清晰地听到它啮食坚果的“咔咔”声。湖面上静悄悄的,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喧嚣,湖心岛也显得格外幽静,岛旁边的三潭印月,隐约在水中浮现出三个小塔似的圆点,边上偶有三、两只小舟悄然划过,令静静的湖面上显露出一丝生机。从白堤向西隔湖相望,孤山苍苍莽莽,默然地横亘于远处的湖岸,映衬出景色的深邃与层次。环顾西湖四周的景色,恰似一幅意境幽深的水墨画,而我们此时正置身于美仑美奂的画境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恬淡、宁静、安逸。比之以前看到的热闹、喧嚣,甚至连照相都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一律“大合影”的场景,不知心情要舒畅多少倍。漫步于雨中的苏堤、白堤,一面静静地欣赏、品味着西湖的美景,一面悄然梳理着西湖岸边文人雅士们留下的文化脉绪,苏堤、西泠印社、吴昌硕、苏小小、雷峰塔、白堤、林和靖……我蓦然间领悟到了游西湖的真谛。原来我前几次的浏览西湖,都被那熙熙攘攘的人流、热热闹闹的场景挤兑得早已没有了先贤们文化遗迹的容足之地,喧闹、躁动把个恬淡、文静的西子湖掀得人声鼎沸,哪里还有心思去品味文人雅士们那种从容、淡然的意境。而只有在这冬季的小雨中,闲庭信步地漫游,才能真正品味出西湖美景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滋味。前几次的只能称为“浏览”,而这次的才能称得上“品味”。西湖,不仅仅是要用眼看的,而在看的同时更要用心去体会,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和欣赏到西湖的美。
心中正在琢磨着,蓦然从曲院风荷那边传来一阵阵激昂、动情、优美的合唱,引领着我们禁不住地去看个究竟。一个年逾七旬的白发老翁竟然在精神抖擞地指挥着一群中老年人正在意气风发地引吭高歌,感染着周围的人们随之相和。想不到西湖宁静、安详的氛围中,突然飘出的一阵阵昂扬的歌声,却并不显得唐突、刺耳,反而令人有一种抑扬、和谐、振奋的感受,就像那西湖中久久沉淀的恬静、厚重的文化,会不时激发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理想的赞颂和向往的热情,这种热情会在宁静中喷薄而出,构成一首浪漫、和谐的华彩乐章——哦,我终于悟到了这才是西湖最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