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福顺,一位土生土长的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人,中共党员,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响应号召,弃学归农。1977年,闫福顺高中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务农。他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劳动,凭借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很快担任了民兵排长。在这期间,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巡查,还是农忙时节的农业生产,亦或是肩负保卫家乡的重任,他都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表现出色,村民认可。
应征入伍,奉献军营。也许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他与部队有不解之缘。1978年3月,闫福顺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来到河北宣化炮兵学院服役。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积极进取,如同一块海绵,不断汲取着军事知识和技能。因表现优异,他多次受到嘉奖,被部队评为优秀义务兵,军旅生涯熠熠光辉。
躬耕乡土,怀揣初心。怎耐思乡情切,回家成了他转业的第一选择。1983年,闫福顺退伍返乡,来到柳园口乡政府工作。他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了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先后担任柳园口乡司法所所长和土地、城建所长。任职期间,他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老百姓实打实的贴心人。地处黄河故道的柳园口乡,民风彪悍。闫福顺在司法所工作期间,总是能未雨绸缪,化隐患于无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化解的一起集体械斗事件。闫某力与童家产生矛盾后,意图串联家族成员挑起争斗,闫福顺听闻此事,敏锐地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深知若不及时制止,必将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可能演变为刑事案件。于是,他迅速行动,连夜找到辖区牛庄村干部及德高望重的老人童某某,一同商讨对策。他力主通过私下沟通、理性协商的方式,引导双方各自反思过错,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场一触即发的家族冲突被成功化解,有效避免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他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邻里相处中的核心需求,努力营造和睦的氛围,让文明和谐的欢声笑语充满乡村的每个角落。遇到矛盾激化的问题,他更是耐心细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仔细“把脉”,查明原因,然后用温暖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耐心疏导,一次次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实现了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承诺。
1997 年 8 月,柳园口乡回回寨村、老君堂村与和尚庄因滩区土地问题陷入激烈纷争,双方僵持不下,多次发生争斗,仇怨渐深,甚至对簿公堂。面对这一情况,党委选派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闫福顺带领土地治理综合工作队深入两村,先与村民接触,调查情况,梳理矛盾症结,厘清化解思路。深入一线,倾听民意,朴实的工作开展模式,赢得信任。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思路日渐清晰。最终,在扎实的前期调研基础上,结合土地局的专业意见,促使两村初步达成解决方案。然而,冰冻千日非一日之寒,两村的土地问题刚刚有了眉目,邻村老君堂村委对此结果不满,认为侵害了他们的正当权益,向辖区法院起诉后败诉,但仍坚持认为权利受到侵害并上诉至市中级法院。闫福顺为做到出师有名,他不辞辛劳了解得知,他们对该事件的坚持源自于老人的口口相传,现在既没有实际控制也没有法律依据。对此情况,他向党委领导进行了汇报,党委支持他提出的化解方案,由他带领两村相关人员多次前往市中院参与调解。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法院的公正裁决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共识,妥善解决了这起旷日持久的土地纠纷。
时光流转,1998年,闫福顺担任柳园口乡政府副乡长,2003年,又出任柳园口乡人大副主席,主管农业和文化建设。在这些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柳园口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2019年5月份闫福顺退休。但怀有守望乡土情节的闫福顺不忘初心,服务为民,退而不休。2019年9月,他受邀成为了一名专职调解员。作为一名党员,他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重大,总觉得能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是自己最大的价值所在。在调解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其人脉优势,秉持正派公道,他总能让双方当事人气愤而来,满意而归。
促膝谈心,巧解家庭继承案。一家不稳,社会不和。家庭矛盾是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那起棘手的婚姻家庭继承案件仍历历在目。继母一纸诉状,欲争房产大头,亲情瞬间剑拔弩张。闫福顺接手后,深知法理之外,更有人情冷暖。他端坐在继母身旁,拉着继母的衣袖,轻声说道:“老姐姐,咱这一辈子,图啥呀?不就图个家和万事兴,儿女绕膝、共享天伦。这房子一分为二,您有处安身,孩子们也有个窝,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还能聚聚,多好!您守着亲情,往后日子才有盼头,伦理亲情可是咱老百姓过日子的根呐。”质朴言语,情真意切,终让继母动容,母子重归于好。母子携手离去那一刻,余晖洒下,拉长的相互提携的身影,映射出温馨和谐之光。
共渡时艰,守望辖区发展。凡是要面对现实,不能死磕。林场租房风波直击人心。疫情冲击下,租户生意惨淡,租金成了“导火索”。一方急催,一方难付,暴躁情绪弥漫,矛盾一触即发。闫福顺了解情况后,根据双方责任划分和疫情政策,又考虑到被告在农村,确实没有经济实力,便去和原告协商,劝其退步。他对林场负责人说:“特殊时期,大家都难,咱相互拉一把,租户缓过来了,往后租金才有保障,您也少些损失,和气生财嘛!”同时安抚租户:“咱也理解下人家难处,尽力凑凑,共渡难关。”经过他的努力,最终被告一次性支付40%的租金,问题得以全部解决。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闫福顺在工作中默默奉献,为邻里纠纷、债权之争等各种矛盾的化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像一位乡土和谐的守望者,总能让极端发展的矛盾得以舒缓的方式化解,他仍一直为和谐乡村的建设发挥着余热,因为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毕生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