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做好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19-11-20 10:17:57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指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我们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垃圾分类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园。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逼近60%,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城市中生活,但如何处理每天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已经成为每个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据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很多城市其实都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困境。

    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传统垃圾处理方式露天堆放和挖坑填埋不但会产生硫化物、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滋生病源微生物、蚊蝇和老鼠,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更是严重影响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建筑、化学类垃圾等的不当的分拣方式加剧了铅、镉、汞等重金属等的污染,更是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南方都市报》曾经报道,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 “癌症村”远丰村,村后垃圾成山,全村400余人,近10年间因垃圾污染致多人患癌死亡。预计2019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约5.4亿吨,因此,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

    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分类让不同类别的垃圾合理分离得到不同处理。可回收物质得到资源再生利用;有毒有害物质得到有效清除;其它垃圾得到适宜处理。通过分类可有效实现减量化。从而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塑料快餐盒一项,中国每年的使用量就达40亿个,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通过垃圾分离,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必经之路,需要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首先,法治是基础和保障。《环境保护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垃圾的分类处理,但都没有做强制性规定,更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法律。今年上海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此后,开封也发布了《开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随着人们对垃圾分类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垃圾分类的立法大军之中,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将会更加明确,从而有效推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

    其次,各级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垃圾分类实施计划。通过强化源头管控,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思路创新、技术创新和设备创新,引导居民和社会各界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再次,要加强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 ,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标志,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严控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混入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防止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后重新混合收运,推进源头减量。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完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政策,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支持企业回收生活垃圾的中低价值可回收物,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在生活垃圾开展前端分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与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及早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发电、湿垃圾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终端处理设施,定期开展处理设施污染排放物监测,对已封场的城镇生活填埋场实施生态化改造和修复。与此同时,更要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

    最后,要进一步探索垃圾分类标准提升的创新模式,继续加强对已实行垃圾分类单位、居民小区以及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的规范化指导、管理。在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基础之上,加大对辖区百姓的宣传和指导,将垃圾分类工作从源头抓起,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全社会广泛参与,全面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垃圾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必经之路。这是社会不能绕开的问题,更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上海正式启动对垃圾分类推进情况的专项监督,制定相应法规确保垃圾分类有法可依。北京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垃圾分类代表着先进的生活方式,是改变人们固有生活习惯的革命,需要全民共同的参与,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作贡献,为构建美丽的生态文明尽心尽责。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携手并进,让环境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高向南    


关闭窗口

您是第 9135206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