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面塑的百年传奇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在城西20多里的万福河畔,是近年来兴起的唯一个旅游乡村。穆里村最出名的是面人儿,历史非常悠久,号称“中国面塑第一村”。1984年时,随着日本电视台拍摄的《丝绸之路》红遍海内外,菏泽的面塑名家李俊生、李芳清凭这门昔日走街串巷只为养家糊口的行当被授予了“工艺美术家”的称号,面塑艺术家史振山则走出国门传艺立业,拥有了美国“绿卡”。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当时,当地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使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活物,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早期的菏泽面塑。
“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
图腾崇拜、生命崇拜是曹州面塑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女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类繁衍的始祖,人们便将“蛙”与“娲”进行谐音相连,是“蛙”的生命繁衍内涵更加突显出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海戏金蟾”、“枣山蛙(娃)”,通过精美的捏制艺术,反映出对粮米丰收、早生贵子的期望。
此外,曹州面塑中也有许多以鸟类为主题的作品,如“凤凰戏牡丹”,和以锦瓜、桃子、葡萄、石榴、葫芦等植物为主题的面塑作品,实际上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多福、多子、多寿的精神观念。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生、李芳清、李金成、时振山、穆绪建、李双虎等。他们及其弟子,曾多次到国外表演展示面塑艺术,大量地吸收新鲜元素。
2008年6月,曹州面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胶东剪纸:
“伎俩人”的棂间文化
“八个饽饽一只鸡,磕头作揖去求妻。光头磕了三千六,黄毛丫头世难求”。一首民谣,把山东烟台民间剪纸艺术娶亲的场面生动活泼,饶有情趣地展现。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
胶东剪纸的流传时间,据史料《招远县志》、《莱阳县志》记载,从元末明初道教音乐剪纸,明代中期表现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以及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明、清时期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经流行。
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民俗节日中,用多种颜色的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多种题材的内容,贴在窗户上(称“窗花”)、门楣上(称“门笺”),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家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
民间艺人高友三的《胶州八景图》剪纸作品在上世纪20年代便被当时瑞典籍牧师以重金购买收藏。1957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山东,在参观工艺美术品时接见了高友三,并在其剪纸作品一侧题下一个“翼”字,以示鼓励。高友三堪称一代剪纸艺术大师,他剪的《冬景》精妙绝伦,被认为与《清明上河图》相比,毫不逊色。他的剪纸作品《高友三窗花集》20余卷迄今仅存两卷藏于胶州市博物馆。
凭借这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胶州被授予“中国剪纸之乡”,近年来,艺人们还将绘画中的山水、油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入剪纸,胶州剪纸界泰斗级人物郭维全的奥运长卷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典型。
高密泥塑里的佛教心理学
东汉永平年间,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武则天及永乐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佛寺庙宇一度遍及全国各地。在明清时期,僧、道、儒融为一体。伴随着2000多年庙宇文化的兴衰跌落以及高密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俗特点,逐渐形成了庙宇泥塑和聂家庄泥塑两大派别。
当年,高密准庭庵香火最旺,庵中神像很多,尤其是40厘米以下的小型泥娃特别多。此庵有拴孩风俗,每逢吉日,成群的大闺女、小媳妇云集准庭庵。她们根据自己的理想,定下意中的孩子,婚后择日抱回家,天天侍奉,直到怀孕生子后将泥娃密封墙皮中。这泥娃也就完成了“替身引子”的使命。
此庙中,大批拴孩用的泥娃,均出自庞来如为代表的庞派体系,该庵尼姑讲,庞师傅塑的泥娃相当漂亮,形态各异,活泼可爱,色彩艳丽。不孕女子看好哪个泥娃,就在他脖上拴一根红绒线,绒线上串有三个铜钱,付三块大洋就可抱走。有歌谣咏之:“正月十五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人家烧香求儿女(即拴孩),小女家烧香求丈夫”。
庞来如是高密清末民初的泥塑宗师,基本包揽了东至崂山西至泰山铁路沿线的所有庙宇的泥塑绘画,著名的高密三阁(毗卢阁、白衣阁、凤凰阁)每次重修,别派都插不进来。
到了清末,庙宇泥塑日益衰落,并于1946年彻底绝迹,而聂家庄泥塑却逐步完善日臻成熟,特别是它借鉴了扑灰年画的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聂氏家谱记载,在明朝隆庆年间,聂成富自蒲台流落到姜庄,并长期居住聂家庄。当时这里地薄欠收,仅靠地里收的粮食难以维持生计。他发现聂家庄有种土和成泥不裂且坚硬结实不易破碎,于是试着用这种泥巴做成外壳,里面装上土火药,顶部留有小孔,制成一种叫“锅子花”的东西供节日燃放。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
聂家庄泥塑几百年来久销不衰,尤其近几年大有复兴的势头,它和年画的作用一样,供家堂为了追祭自己的祖先,供财神为了发家致富,贴门神为了镇邪驱妖,供菩萨为了保家平安。聂家庄人牢牢地把握住了民众的心理,也就把握住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