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浓情中秋话团圆

  发布时间:2016-09-14 17:44:00


    中秋文化的源头深潜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其“活水”一直流淌至今,伴随民众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从中秋的起源,可窥见中华民族的刚健厚德、隆情重义。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飞升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后羿得药可成仙却舍不下妻子,嫦娥不得已服药飞天而牵挂丈夫,体现了古人守望爱情、隆情重义的人生境界。《易经》指出,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有大德大爱,人类与天地共德。后羿拥有“天”的刚健之德,又兼有“地”的纯正;嫦娥柔而能刚,懂得进退、存亡、得失之律。这个美好的传说,赋予了中秋节别样的情思与内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是国家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人们重视赏月,把花好月圆之夜视作骨肉团聚之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乡的游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他们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姐妹,是爱人,是儿女,是万水千山无法阻隔的浓浓情思。明月是中华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持久强大的力量,“团圆”是“道法自然”,是“人道”符合“天道”,是“天人感应”,是中华儿女特有的价值理念。纯朴智慧的中国人如此诗意地领悟和庆贺着自己的“团圆节”,寄情于“千里共婵娟”的遐思,走进“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总之,中秋节从其最初含义来看,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但从更深意义而言,它表明了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体现了对家庭亲情的珍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人们借着中秋节庆贺丰收,期待和谐,传递友好。人们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祝福祖国政通人和,期盼国家间和平共处,憧憬着步入世界“大同、非攻”的理想境界,从而永远沉浸在和谐美满中。

    我常常在想,中秋节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大概是与它所承载的深厚意义不无关系吧。中国人是含蓄的,自有着“欲说还休”的虚怀,中国人又是雅致的,纵是过节吃饭这等琐事,也要讲究个诗情画意。而中秋节所蕴含的“花好月圆”、“月圆人圆”等美好的意愿则恰好暗合了这样一种情怀。正因如此,仅是八月十五的那一轮圆月,就引得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由此生出多少妙词佳句,直教后人每每吟唱,不是喜极涕下,便是愁肠百转。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遥想当年,中秋之夜,苏轼举杯邀月,开怀畅饮,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不知今夕何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千里之外的子由,念及兄弟二人聚少离多,仕途跌宕坎坷,一时难以自已,苏轼遂成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碧空如洗,圆月似盘,唐代诗圣杜甫于远离故土、客居异地的夜晚,仰望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浅浅的一湾海峡,不知隔断了多少骨肉亲情,正是因了“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又不知引得多少离人“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而今,像过去那种征人离土、音讯全无的时代是永远地过去了,交通越来越发达,通讯越来越快捷,无论身处何地,天涯正如咫尺,远隔重洋亦能交流自如,曾几何时,我们已不再需要明月寄相思。

    霓虹灯越来越明亮,空气越来越混浊,多彩的生活已然模糊了白天与黑夜的界限,印象里,城市的夜空,好像没有看到过几次月亮的出现,不是月亮不再皎洁圆满,实在是没有了看月亮的时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就让紧张的脚步稍作停歇,向皎洁的明月凝神注目,因为在如水的月光下,有盼归的父母、翘首的妻儿,有飘香的团圆饭,有浓浓的家乡情。

责任编辑:陈磊    

文章出处:文章来源网络    


关闭窗口

您是第 9135881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